close

  漫畫/張建輝
  蘇牙
  “No 咬 no die why you try”,把這句網絡流行語送給“蘇牙”,興許正合適。在萬眾矚目的世界杯上,他再亮獠牙,愣是將比賽看點拽到其“咬人神功”上來。其咬人動作遭曝光後,也遭網民調侃:“蘇‘牙’雷斯不給蘋果做廣告,真是可惜了”。
  卿本蘇神,奈何咬人?有心理專家解讀,這或與其童年創傷記憶有關;也有人揣測,這是他在綠茵戰役上使出的“假痴不癲”之計。哪種屬實,還不好說。但“蘇牙”也算付出了代價,受到停賽9場和“禁足”4個月的處罰。不過這似乎沒太影響“齙牙蘇”的人氣,好多粉絲為其辯護:“這也是衝動控制障礙的一種,蘇神也沒辦法”——或許之於他們,巴不得露出香肩再抹點芝麻醬,然後朝蘇神莞爾一笑:蘇神,來咬。
  楊六斤
  楊六斤事件仍在發酵:如果說,其“悲慘身世”遭曝光引發捐贈熱潮是第一季,“跨省搶人”是第二季,那第三季——媒體對其生活境遇的真實還原,無疑讓劇情來了個360°反轉。許多人大呼“受騙”,斥責涉事節目在褻瀆愛心。
  當然,最早披露楊六斤困境的節目方,“包裝”真相的初衷或在於,用“淚點”促成熱點,再帶動愛心噴發。但煽情化的呈現方式,也讓其存在真實性上的瑕疵,到頭來,它易被戳破,也容易透支公眾的信任感。實質上,無論是當事節目組還是公眾都應反思,對楊六斤這類“形同孤兒的非孤兒”,該如何實現針對性、更長效的救濟,而非陷入對最簡單也最盲目的“捐錢依賴”。而就該事件而言,把悲劇當做“煽情戲”賣點,何嘗不是把楊六斤推進是非漩渦?
  信訪“招安”
  讓小販客串城管,不少地方都試行過;可讓訪民當信訪幹部式的“角色切換”,還真不多見。在成都青羊區,就整了這麼一齣:它聘用“資深”訪民李華成擔任“信訪調解室主任”,說是上訪經歷能讓他更瞭解訪民心態。
  乍看上去,這是好事:搞“換崗體驗”,也能增進換位思考。可僅過了4個月,李華成就不幹了,重新做回訪民,究其原因,是他的“主任”頭銜虛得很,相當於“弼馬溫”,只是維穩他的手段。為了息訪而“招安”訪民,最終被宣告無用,說到底,還是源於身份切換托不起信訪“信法”的訴求。你想想,當李華成一方面擔著“給訪民普法,勸他們走司法程序”,一方面自個尋求司法救濟遇挫,他怎能不陷入分裂?“信法”又怎麼成為信訪的程序出口?
  紐約送錢
  “標哥”的“高調慈善”,早已算不上新聞了。如果說,以往他搞“錢牆秀”、“個唱發豬”等,還是在國內“秀”,那這次,他把“秀場”搬到了紐約街頭:26日下午,他邀請千名流浪漢就餐,承諾飯後每人發300美元。但“現場發錢承諾”終未兌現,他把錢捐給紐約救濟中心後“人間蒸發”,結果被不少窮人罵“騙子”。
  慈善這事,按說不宜搞“動機論”,高調與否本也無損其道德分量。可慈善既然帶有道德屬性,就不該滑向非道德的“泥坑”。動不動來“嗟來之食”那套,拿窮人尊嚴為自個的高調獻祭,也是種綁架。這已不是將慈善“庸俗化”了,而是踩著“慈善”去攫取畸形快感。當然,不得不說,“標哥”的公關能力夠牛叉,這“營銷基因”在哪兒都是珍稀資源,除了在慈善方面。
  漢服畢業典禮
  說起學位服,大多數人都能聯想到流蘇、學位袍之類,可在江蘇師大,一眾師生卻是穿著漢服參加畢業典禮,初看之下很是“穿越”,而網上自然也是各種打趣:“再來一抹須髯,那才是漢風古韻”“這是漢服Cosplay,還是古裝團體操?”……當然力挺聲也不少,如“中國風總比舶來的好”。
  而若細究輿論爭論的焦點,可以發現,它是順著“漢服問題”不斷外向延伸的:由畢業典禮穿漢服談到傳統文化傳承,再到高校教育,再到大學之弊……說到底,公眾是把對現實某些問題的批判,“借殼”重演了一遍。而本質上,把“漢服畢業典禮”塞進宏大敘事的“筐”里,有些“澆塊壘”的意味——它的分量就擺在那,也許沒必要把它跟民族大義“拉郎配”。
  欄目主持:午夜侃人  (原標題:每周熱詞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wc81wcahp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